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致使袁魁被灭门,二人为何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

我们评价一个君主,往往以“雄才大略”作为标准。有些人有大略而无雄才,有些人有雄才而无大略,最终就只能成为一方诸侯级别的人物。

袁绍就是这样,他有雄才,少大略。

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致使袁魁被灭门,二人为何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插图

如果仅论智谋的话,袁绍这个人的头脑可不简单。汉末三分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小瞧,不要以为袁绍败给了曹操,就觉得他水平很一般。那就错了,以袁绍的谋略,把咱们普通人卖到索马里去那是很轻松惬意的事情。

咱们今天就通过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这件事,来分析分析袁绍的布局。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国政紊乱,陷入衰微。汉灵帝比较宠信他身边的“十常侍”,这些宦官们就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胡作非为,残害忠良,鱼肉百姓,激起了“黄巾之乱”。

忠直之士不懈于内,经过多年的征杀,黄巾军主力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但国家却被折腾得奄奄一息,汉灵帝也心力憔悴,撒手归西。

汉灵帝死后,太子刘辨既位。国舅何进成为了大将军掌握了兵权,当时袁绍任职司隶校尉,他去见何进,认为阉宦掌权,对何太后不利,袁绍劝说诛杀“十常侍”,武力夺取朝政大权。

那么,具体是怎么个做法呢?袁绍建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要发动天下手握兵权之人进京勤王。

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致使袁魁被灭门,二人为何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插图1

这确实是个馊主意,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情,这么一搞,局面就复杂了。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客人好请难打发,谁又对权力和利益不眼热呢?

曹操认为,要除阉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栽上罪名,再派几个派出所干警去捆回来干掉就行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反而更容易露馅。

但何进决定按袁绍的方法来,曹操无奈,“乱天下者,必进也。”

袁绍是智谋不够吗?当然不是,袁绍本来就需要的是一个乱局。

消息不知怎么就走漏了,宦官就设下了圈套,何进受太后召见入宫,被阉宦杀害。在宫外等候的袁绍、曹操又率兵冲进宫去,把宦官们杀了个精光。

这么一来,朝廷的权力中枢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真空,需要有人填补。朝廷中袁氏一系人物众多,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又有诛杀权宦的大功,这样的局势对袁绍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袁绍屡屡劝说何进诛杀宦官,还建议召天下英雄勤王。可以想想,是谁把消息泄露给宫中太监们的。

袁绍算计得精明,没想到董卓比他下手更快,出招更狠,提前一步行动,掌握了朝局。尽收何进之军,又另立新君,袁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计划失败,袁绍与董卓翻了胜,离京而去。开始谋划反击。

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致使袁魁被灭门,二人为何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插图2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回到家乡招兵买马,矫诏天下诸侯勤王。袁绍看到机会来了,率领人马与曹操会合。

此时的京城中,袁傀仍为司徒,位高却权卑,在朝中任职的族人众多。袁绍这么一来,董卓为防止他们内应,就大肆捕拿杀害,袁氏族中精英被诛杀殆尽。

袁绍并没有投鼠忌器,而是坚决要兴兵勤王。朝中袁氏人员虽多,却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也起不到里应外合的作用。如果袁绍事成,驱走董卓,这些人能支持袁绍登上高位,但也会分散他的权力。毕竟,无论威望还是位份,袁绍还并不是一枝独秀。

这些在朝中的袁氏族人多是辈分更高,官职更大,他们被杀,朝廷内外地位和威望最高的就成了袁绍了,而各地的族人也会以他马首是瞻。

袁绍利用了家族的名望,却害了族人的性命。

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致使袁魁被灭门,二人为何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插图3

和袁绍能有所竞争的还有个袁术,这厮自高自大,依仗自己为嫡出,瞧不起袁绍。袁绍也很清楚袁术的心思,就安排他掌握盟军后勤粮草。利用袁术牵制住众诸侯,却把恶名推给袁术,让众人对袁术仇恨鄙视。

所以说,袁绍还是非常狡猾的,脑袋瓜子转得滴溜溜,谋划阴深,机关算尽。

但袁绍这个人,有雄才,无大略。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但对大局势总是误判,策略失当。而他手下的谋士们,如郭图、沮授、田丰、许攸等也大多数是这种人,贪小失大,没有郭嘉、荀彧、程昱这类胸怀四海的大战略家。

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致使袁魁被灭门,二人为何丝毫不顾及家族利益插图4

比起曹操来,袁绍差得是一个境界,一种格局,一腔囊括天下的雄烈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