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以后智能制造怎么走?

经济发展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把一次次的不确定变成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以维持国家的正常或者是超前发展。

智能时代下,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趋势,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夺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有了相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中国则是全力进行两化融合的建设。

 

01

 

两化融合误区

 

德国工业4.0的首要工作就是制定德国制造各行各业的数字标准。这个方法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市场变化飞速,中国制造行业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今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出来的产品标准,可能在几天后产品就已经不存在了,哭给谁看?

 

因此,在产业升级这条路上,不能偷懒,照搬是行不通的,必须有自己的理念,两化融合就是中国经济转型最初的路。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两化融合不是单纯的信息化,也不只是让企业上一些信息化软件,这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来说,是没什么用的。真正的两化融合是IT和OT的完美交汇,是要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否真正与机器设备实现了集成,通过软件计算、推理决策出来的各种数据,是否真正变成了驱动设备精确运转的机器指令。

 

这一点和工业4.0是有相通之处的,德国工业4.0强调集成,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而我国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践中,业界普遍的共识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在集成、难点在集成、要取得显着成效也在集成。要把引导企业向集成应用跨越作为当前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可以说,“两化融合”既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主线,也是当前业界实施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

 

02

 

中国制造业的痛点

 

中国是制造大国,多年来以制造业为根基,但是也同时受到诟病:中国制造一直是山寨的代名词。

 

在制造业转型的路上,遇到很多个坑,企图用洋设备、洋软件、大数据、电商平台来改变现状,结果上了先进的设备,买了大量的软件,结合人成了机器,最后除了耗费大量的维修费用,走了很多弯路外,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中国制造的痛点在于,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缺乏成熟的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支撑, 这是一个由技术驱动产业发展的时代,前面提及的两化融合并不能完全解决制造业面临的管理模式和创新问题。以人的智慧+数据构建的新型智能经济模式,设备可以共享,人才可以共享,但是商业智慧和数据必须是自己的,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技术、商业模式、资源利用上建立自己的体系,这是智能制造在新时代的使命。

 

03

 

智能制造的重点与本质

 

智能制造的本质在于把人的智慧应用到制造业中,让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拥有自己智慧的大脑。

 

智能制造不仅是要解决生产智能化的问题,更是以制造业带动全体产业,或者说未来所有行业都从产业链维度进行智能改造,促进这个社会向新经济模式的转变。

 

这个过程是信息转化为数据、数据衍生智慧,智慧向智能进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传统市场经济的重资产、重资金、轻数据、轻运营向智能经济的轻资产、轻资金、重数据、重运营的新经济模式进化的过程。

 

04

 

智能制造不可缺少的一环——AI区块链

 

现在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信息化或者是大数据阶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重资产向轻资产的转变,因此难以推进企业的转型。实际上,要想加快这个进程,企业需要全新的方法论指导,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优化产业链效率。

 

通过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加深智能在行业中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也要具备区块链思维,改变生产关系,通过各产业行业聚合裂变,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迈进。